设为首页   重庆青年网欢迎您~!

重庆三峡医专护理学子探秘国家级非遗铜梁龙彩扎技艺

龙腾盛世,灯耀千秋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铜梁龙灯以其磅礴气势和精湛工艺闻名遐迩,而其灵魂所在,正是那化竹为骨、赋绸以灵的“铜梁龙彩扎”技艺。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院“‘龙’的传人”社会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,深入重庆市铜梁区太平镇,零距离探访这项千年绝艺,在竹篾翻飞与绸缎流光中,触摸中华龙文化的炽热脉搏,感受非遗传承的匠心坚守。

在传承人周建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,青年学子们得以一窥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的精妙与繁复。铜梁龙彩扎,绝非简单的“扎灯笼”,而是一门融合了竹编、绘画、裱糊、刺绣等多种技艺的综合性艺术。

选竹制篾是根基:周老师强调,必须选用特定竹龄、节长的本地优质慈竹。在周老师的指导下,我们将粗壮的竹子劈开、刮青、分篾,最终得到粗细均匀、柔韧有度的竹篾。“篾的厚薄、宽窄直接决定了龙身的韧性和舞动时的流畅度。”

扎制骨架显神韵:周老师指出,这是最考验匠人“手上功夫”和“心中丘壑”的环节。通过绑、缠、穿、刺等技法,让篾条在手指间弯曲、交织、固定。周老师强调:“每一根篾的位置、弧度都经过精心设计,既要符合力学原理保证强度,又要体现龙的神态气韵。”在师傅帮助下,同学们尝试了骨架的编织,并获得了老师“扎得很牢固”的认可。

每一片龙鳞,每一根竹篾,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对文化的敬畏。”参与制作的学生感慨道,“亲手触摸这些材料,尝试裱糊,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‘匠心独运’。这不仅是一门手艺,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。”

裱糊彩绘赋精魂:骨架成型后,便进入“穿衣戴帽”阶段。学子们在此阶段尝试了简单的糊布和勾线,亲身感受绸缎附着骨架、赋予其生命的过程;同时学习了裁缝工艺,裁剪龙背脊梁,也学习了描绘龙鳞、云纹、火焰等图案。学子们已经沉浸于传统龙灯制作的精妙匠心之中。

护理学院“‘龙’的传人”社会实践团此次铜梁之行,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探访学习,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精神洗礼。同学们以青春视角记录下铜梁龙彩扎的魅力,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学习心得,让更多人了解这项“指尖上的国粹”。

铜梁龙彩扎,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,其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。它需要像周建老师这样的匠人默默坚守,也需要更多年轻力量的关注、学习和创新性传承。当古老的竹篾在年轻的手中继续翻飞,当祥瑞的龙灯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,中华龙文化的血脉必将生生不息,照亮我们坚定前行的文化自信之路。

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

作者:周金渝 喻小倩
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