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  重庆青年网欢迎您~!

《正面管教》读后感: 用尊重与合作,点亮孩子成长之路

昆明讯(通讯员 李任飞)《正面管教》于我而言,并非初次接触的陌生书籍——我曾在樊登听书里反复聆听过许多遍,每一次听完,心中都会涌起对“教育”二字的全新思考。这种反复聆听仍有新收获的体验,让我愈发觉得,简・尼尔森笔下的教育智慧,就像一座值得不断挖掘的宝藏,总能在不同阶段的育儿历程中,为我点亮新的方向。而我的育儿之路,又带着一份特殊的困境:因从事的行业特性,我长期与家人孩子分离,每年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屈指可数。为了让短暂相处时孩子能快速接纳我,我常常对她的无理要求有求必应;明明看到她的缺点想责备,可一想到不久后又要分离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这种“补偿式纵容”与“压抑式隐忍”的矛盾,让我在育儿中愈发迷茫,直到《正面管教》为我撕开了一道光亮。

在为人父母的旅程中,我们本就容易陷入“控制”与“放任”的两难,而我的分离式育儿,更让这一困境雪上加霜:要么因愧疚而无底线妥协,让孩子在溺爱中失去规则意识;要么偶尔想纠正问题却因急躁而严厉批评,让孩子在恐惧中短暂服从。而《正面管教》明确指出,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方法,旨在让孩子在和善且坚定的气氛中,培养自律、责任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,最终习得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与生活技能。这一核心定义,每一次聆听或回味,都能让我更清晰地重塑对“管教”的认知边界——原来短暂的陪伴,也能通过正确的方式建立规则;弥补愧疚,并非只有“无底线满足”这一条路。

书中反复强调的“和善与坚定并行”,不仅是一种教养方法,更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化解分离期育儿矛盾的大门。以往,孩子在相聚时哭闹要买玩具,我要么因“难得陪她”而心软妥协“好吧,只买这一次”,要么因“怕惯坏她”而厉声斥责“不许哭,再哭就把你丢下”。可妥协后,孩子会觉得“妈妈在时就能随心所欲”,分离后更难适应规则;斥责后,孩子眼里的委屈又让我满心自责。直到书中的案例点醒我:蹲下来抱住哭闹的孩子,轻声说“妈妈知道你特别想要这个玩具,得不到会难过,这很正常(和善)”——先接纳她因相聚而格外依赖的情绪,再坚定地握住她的手走向收银台,“但我们出门前约定好今天只买一本书,不管妈妈在不在身边,我们都要遵守约定(坚定)”。这种方式,既没有因分离愧疚而模糊规则,也没有因急于纠正而忽视情绪,让孩子在被理解的同时,感受到 “妈妈的爱与规则,不会因相聚或分离而改变”,而我也终于摆脱了“要么纵容要么苛责”的焦虑。

“允许孩子犯错误”,是书中另一个颠覆我固有认知的观点,尤其贴合我这种“怕错过孩子成长”的家长心态。以前,孩子在我陪伴时打翻牛奶、弄坏玩具,我总会比平时更紧张——总觉得“陪她的时间少,还让她犯错”,第一反应便是指责“你怎么这么不小心”。可《正面管教》告诉我们,错误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宝贵机会,哪怕相处时间短暂,也不该剥夺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权利。惩罚或责怪,只会让孩子觉得“妈妈陪我时总在批评我”,反而拉远亲子距离。后来再遇到这种情况,我会换一种语气问“牛奶打翻了,我们现在需要哪些工具来清理呢?纸巾、抹布还是拖把?”,看着她踮脚拿抹布的样子,我忽然明白:短暂的陪伴里,教会她承担责任,比“不让她犯错” 更有意义;让她感受到“犯错不可怕,妈妈会陪你一起解决”,比“满足所有要求”更能建立安全感。

“赢得孩子”而非“赢了孩子”,这一观点更让我反思分离期亲子关系的本质——我们追求的,从来不是“让孩子暂时听话”,而是 “即使分离,她也能信任并认同我们的引导”。这让我想起自己的青春期:那时父母越是想掌控我,我的反弹力就越大,在一次次与她们的对抗中,我输多赢少,最后索性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地方生活。这段经历像一面镜子,让我如今为人父母时,格外警惕“赢了孩子”的执念。尤其想到孩子未来会进入青春期,我早已做好“不与她对抗”的准备——我甚至希望,在可能的分歧里,我仍然输多赢少,哪怕“输” 掉所谓的“家长权威”,也不想用控制剥夺她的自主意识。我真正想要的,从不是“赢”的结果,而是她能在尊重与理解中,长成健康快乐、能接纳平凡的自己。

以前,我总想着“趁陪她的时间,赶紧让她改正缺点”,比如强迫她按我的要求写作业,否则就没收她的玩具。可这种“赢了孩子”的方式,不仅会让孩子在分离后更抵触规则,更可能复刻我当年与父母对抗的模式。而“赢得孩子”,是在有限的相处里,先放下“纠正问题”的执念:当孩子拒绝写作业时,蹲下来问“你现在不想写作业,是因为想多跟妈妈玩一会儿,还是遇到了难题?”,倾听她的真实想法后,再一起商量“那我们先玩20分钟积木,然后专注写30分钟作业,写完后妈妈再给你讲个故事,这样可以吗?”。这种尊重与合作,让孩子感受到“妈妈懂我”,哪怕之后分离,她也会记得“妈妈的建议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相处”,亲子间的信任从未因距离而断裂,更不会因“输赢”而扭曲。

多次聆听并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后,我最大的感悟是:曾经以为培养孩子只是父母单方面的“付出”,尤其像我这样长期分离的家长,总觉得“亏欠孩子太多”;现在才发现,这其实是一场双向的“收获”——孩子让我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,更专注地陪伴与引导;曾经以为“抚养孩子长大”是我的责任,现在才明白,是孩子带着我在分离与相聚的矛盾中,修复了自己对“爱与规则”的认知,也让我在反思青春期经历时,学会了与过往和解;曾经以为教育是“我对她单向的输出”,现在才领悟到,哪怕相处短暂,教育也是亲子间相互滋养的 “能量交换”。我原以为《正面管教》是一本教父母 “如何教育孩子”的实用工具书,却没想到它更像一本“分离期家长的救赎手册”“代际教育的反思指南”—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我被迫学会自律(不再因愧疚而随意妥协)、学会自我反省(每次分离后思考 “哪些陪伴方式更有效”,也常反思当年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何影响了我)、学会情绪稳定(用平和的语气化解短暂相处中的矛盾,也提前为青春期的沟通做好准备)。原来,教育孩子的过程,也是不断发现自己、完善自己的过程,哪怕这份教育,带着距离的考验与代际的重量。

真正的教育,永远是相互的。育人先育己,育己先育心。《正面管教》不仅教会我如何在分离期与孩子相处,更提醒我:作为长期缺席的家长,不必因愧疚而迷失教育方向;作为曾经历对抗青春期的孩子,更该懂得“赢了孩子”不如“赢得孩子”的珍贵。只有先学会自我成长——用正确的理念填补陪伴的不足,用坚定的规则替代无底线的补偿,用代际反思打破控制的循环,才能让孩子在爱与规则中健康成长。教育、发现、感悟、成长,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必修课,哪怕隔着距离、隔着代际,也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奔赴的人生旅程。愿我们都能在正面管教的理念中,在一次次相聚与分离、一次次反思与实践里,与孩子彼此滋养、共同成长,成为更好的自己,也陪伴孩子成为完整、独立、有力量的个体——无论是否朝夕相伴,无论面对怎样的青春期,都能从容接纳平凡,始终拥有快乐。



推荐阅读: